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陆 |

 距160周年校庆还有校庆已开幕
-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教学教研>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 课题研究
从过程与方法谈有效历史教学 作者:admin 来源: 发布时间: 2009-09-09 点击数:4019
从过程与方法谈有效历史教学
益阳市箴言中学  肖丽辉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广泛开展,一场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讨论开始展开来。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育只重视对知识的教而忽视对学生的育,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匆匆忙忙地讲,学生辛辛苦苦地记。其结果是:学生为考而学,老师为考而教,放下课本,一无所获。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众说纷芸,莫衷一是,目前尚无评价的绝对标准。如果从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任务的定位来理解,那就是培养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高中历史教育责无旁贷地担任这一历史使命。如何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它是与新课标所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密切相关的。这三个目标是有梯度的,不是推土机全面轰炸,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累积跃升的关系,使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层层深入,并最终达到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这三个环节中,最关键的是“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体现。
一、教学过程民主,教学方法多元
教学过程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习方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怎样的角色,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体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历史“活”起来。新课程标准实际上也就是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共同指向了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由此而言,课堂就不仅仅只是课本知识传授与习得的场所,而更应该是促进人的生命不断发展的场所。因此,要让历史“活”起来,就必须要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重新定位,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是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1、教师观念转变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是演员、导游,学生是观众、游客,学习过程是走马观花的游历。在新课标中教师是学习者、实验者和教育教学研究者。教师是路标,学生是探路者,学习过程是发现探索之旅。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自己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历史观。转变课程观是教什么的问题,传统的课程观是知识,现在发展为经验和活动。因此,教师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科书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使用更广阔的教学资源,图书资料、影像资料、考古资料等都可引用。这样,学生才可能获得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教学才会更有效。转变教学观是明白怎样教的问。教师应该是引领者、唤醒者、研究者而不是表演者。传统的教学观是一本书、一枝笔。而现在教学完全可以走出课堂,走进阅览室、博物馆乃至社会。无论提倡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转变评价观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师生发展。以前,评价的依据是学生的成绩、学分。如今,评价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进而谋求更好的发展。转变历史观的关键是持什么观念去教的问题,不应过分依靠教科书和专家的结论,应提倡质疑,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教学观念的转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课改的“精、气、神”,从观念入手,理会课改精神,将这一教学观念带入课堂,提高有效教学。
 转变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历史教学的有效与无效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丰富心智,不是千篇一律的。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问题法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于是,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课堂上很热闹,有了一些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辩论,浅薄乏味的表白,看似华丽多彩,实则过眼云烟,完全是一种低效或无效的作秀。因此,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该让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于识记、了解的知识,教师可采用讲授法、阅读法,但要避免教师讲学生听的“有教无学”的弊端。针对理解层次的内容,教师可采用讨论法、探究法和启发法等,但也要防止“学大于教“。针对学生不同的智力发育状况,教师的教法也应该区别对待。笔者在教学《美国内战》一课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首先,明确这一节的三维目标,通过学习应该使学生获取哪些知识,获得哪些能力与方法的培养以及形成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充分体现。《美国内战》三个知识目标:内战的原因、内战的经过和内战的意义。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运用历史信息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并最终形成人文关怀、科学理性的社会倾向和价值取向。美国内战的原因,笔者采用阅读法、问题分析法和讨论法。学生阅读课文后,笔者如是提问:美国的领土扩张方式和范围有哪些?西进运动该如何评价?美国南北两种不同形式的经济有何矛盾,与美国内战有何关系?第一问低层次的同学可依据课文和地图回答,培养其自学能力和读图能力。西进运动运用相关史料,要求学生运用史料获取信息进行评价,既使学生获得学习经历,也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从情感态度评价,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大迁移和血泪之路。从生产力角度评价,西进运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西扩展的过程。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是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内战的过程设问:内战的导火线是什么?战争初期北方形势如何?内战中,北方政府为扭转战局颁布了哪些革命措施?让学生运用地图和课文回答出开始的标志、转折及内战结束三个阶段。内战的结果采用探究法:内战结果怎样?北方为何能取胜?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层层递进。分析战争胜负时,引导学生从战争的性质、领导阶级、人民力量、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概括出一般规律,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方法。对于战争影响用辩证法分析。然后,课堂教学还应评价林肯,使学生形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后,比较美国历史上的两次战争,采用比较法分析,指导学生从背景、目的、过程、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去分析。整堂课教师层层设问,时而读图,时而读史,时而讨论,时而启发,课堂气氛活跃,如行云流水。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获得了方法,既体验了情感又形成了人文素养。运用讲授法时,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运用启发式时,应克服费时又费力的缺点,简单明了,循循善诱。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传送画面和信息,但要避免画面过多花哨,以免喧宾夺主。那样,学生只是看了一场电影似的,走马观花,学习效果差。
二、学习过程民主,学习方法多元
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既是教与学的双主体,又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既要老师动起来,更要让课堂主体——学生动起来,当然,这个“动”主要指学生内心世界的动,思维的动。利用历史学科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让学生的“情”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和生成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思想和眼光,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审视、去思考,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动起来,缺失了思想的历史课堂,就必然是“死”的课堂和“无效”的课堂。学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中只有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学习的方法,才能算得上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定位,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二者处理好了,学习效果就好了。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讲,学生记。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既谈不上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在新的课程中,老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优生和差生,而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的是学生智力的片面发展而不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按同一规格发展而不是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局限在学校中发展而不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活动和过程中,应始终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让学生敢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推销自我,敢想敢说,张扬个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得到很大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教师在教学活动和过程中,应创设相关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出风头。如果环境总是对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出否定的反应,那么,学生个性自然就会收敛,甚至迷失。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突发事件,学生会提出一些“题外话”,或者是与现成的历史结论不一致的话题,这时教师应予以鼓励,不能一票否决。比如,笔者在教授《新中国的成立和新政权的巩固》一节中的抗美援朝的内容时,底下有学生小声嘀咕了一句:“难道中国一定要抗美援朝吗?”我马上让这位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来教学设计中并未打算让学生讨论这个话题,结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自动分成两派:一派主张中国参战,一派主张中国不参战。同学们唇枪舌剑,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有效的进行国际主义情感教育,教学效果良好。
2、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在课堂中树立后,教学过程和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着他今后的学习能力和基本技能。很多的学生没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所以既不能修到一个较好的学分,也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注定无效的。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呢?“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最佳的。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能从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应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能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学会分享与合作。笔者在讲授《工业革命》一节时,要求学生课前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有关工业革命的相关资料、图片,并制作相关的问卷调查:①你知道工业革命吗?通过什么途径知道?②你能举出你所知道的发明家的名字吗?他有什么重大发明?你认为近代给我们影响最大的发明是什么?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③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时期?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鸦片战争是什么关系?通过这些问卷,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相关问题。笔者还设计了一个相关的辩论:工业革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让学生们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学习与反思,在讨论中倾听与吸收,在相互争鸣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这堂课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探究式学习探究的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被动的探究。所以,探究式学习更应该注重学生问题的探究。另外,这些学习模式的可操作性并不是适应于每堂课的教学,因为它毕竟存在费时费力的缺陷。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和过程中诱导学生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更有效。
历史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通过老师观念的转变和学生的重新定位,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到知识并大胆质疑,使历史课堂“活”起来,使教与学日趋完美、和谐、统一。教与学才最终达到终极目的——学生人格魅力、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活动和过程中充分体现。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737-4995288    技术支持:迪赛科技    进入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