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陆 |

 距160周年校庆还有校庆已开幕
- 课改前沿
课改前沿>教学教研>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 课改前沿
特色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作者:admin 来源: 发布时间: 2011-09-10 点击数:3617

区域教育地理·重庆渝中区

 

渝中区地处重庆市西南部,长江、嘉陵江汇流处。近年来,该区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西部教育名区”的发展目标,坚持均衡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着眼保障教育公平,着眼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提升渝中城市形象与价值,在全力打造均衡发展示范区的实践中,特别是中心城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上,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

 

特色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对话重庆市渝中区教委主任沈成林

 

 

“给每个孩子提供可持续的优质教育服务,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均衡发展,这是我毕生的追求。”2009年,沈成林正式担任重庆市渝中区教委主任,这位教育行者,一直奉行这样的工作原则。他要求在区域内,一切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于他自己的教育”。他还提出,渝中区教育要优质化、均衡化、特色化发展的口号。几年来,渝中区教育坚持内涵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布局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打造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为抓手,倾力建设西部教育强区。

 

当谈到重庆市渝中区的教育概况时,无论是琐碎的数字,还是纷繁的项目,沈成林总能脱口而出。在区域发展的宏观战略上,他从不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构架;而心中始终装着学生的他,又让人看到了深情、感性的一面。

 

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让沈成林在2010年底举办的“中国西部教育论坛”上的发言,显得底气十足。作为西部教育区域成员,他深知西部大开发10年,已经给西部经济带来了巨大发展,而教育相对滞后的“短板”,则要尽快补上。

 

推进“四名工程”  建设“名优特”校

 

中国教师报:您在“中国西部教育论坛”上,已经介绍过渝中区打造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的探索经验。在过去几年发展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渝中区如何让教育均衡的各项举措“落地”?

 

沈成林:加速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应该是目前工作的重点之一。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一要强力推进校点布局调整,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二要加速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硬件配置均衡;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实现师资配置均衡——我们计划成立名师工作室流动站,促进师资力量在全区所有学校,特别是普通学校流动;四是大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注重学生个性化、全面性的发展。

 

中国教师报:在全区推进的教育举措中,我们发现在校园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力度很大,这些措施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沈成林:渝中区今年提出将以全新的目标定位、超常的教育投入、宏大的布局调整、强大的师资阵容、鲜明的办学特色打造均衡教育。着重实施“12345”计划——服从“一个宗旨”:办人民满意教育;围绕“两个目标”: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西部教育名区;突出“三条主线”:加快校园布局调整,推进教育均衡,深化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人才强教,加强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四名工程”,即名校、名校长、名师、名学生工程,全面建设“五个校园”,即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全力打造均衡发展示范区,让普通学校更有特色,优质学校更“优”,名校更有“名”,努力实现渝中教育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而这些建设成果,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建设优质学校 优化育人环境

 

中国教师报:近几年,区域教育发展,“优质”一词被频频提及,您如何理解优质教育呢?

 

沈成林:优质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的政策导引,也不仅仅是学校的发展、校长的治校理念以及教师的先进授课方式,而是给每个孩子可持续的优质教育服务,优质教育在于诸多方面的合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尤其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渝中区着重打造优质、高位的均衡发展目标。

 

中国教师报:给每个孩子可持续的优质教育服务,必然首先要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那么教育投入,似乎又成为不得不谈的话题?

 

沈成林:这就需要优化育人环境,同时优化育人环境也是“12345”工作思路的具体表现。主要是抓紧重点项目的建设,提速“校安工程”,改造及新建一批学校;加快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坚持每年投入2000万元的经费,改善全区校园办学条件;同时也将一直坚持实施教育援助工程,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确保农民工子女和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其实,渝中区已经在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探索出一条具有“主城特色、渝中特点”的发展道路,为加快主城改造、突破教育均衡发展瓶颈增添了新思路、新途径。早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渝中区就通过强力实施三年“排危”、七年“普九”、五年“治薄”,对10所学校采取拆、并、联等方式,基本解决了校点“多、小、弱”的问题,实现了“渝中无弱校”的目标。近几年来,按照“缩点、扩面、提质”的要求,通过“新建迁建一批、改建扩建一批、拆迁合并一批”,建成了一批标准化学校、重塑了一批普通学校。

 

科研助力发展 特色成就均衡

 

中国教师报:近年来,渝中区的学校普遍注重特色发展,您觉得学校特色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

 

沈成林:教育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学校还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所以,即使区域内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都达到了一个统一的较高标准,但只要“千校一面”的局面没有转变,学校缺乏办学特色,学生不能实现全面个性的发展,那么该区域的教育就没有真正实现均衡发展,也没有实现教育公平。

 

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色,学生有特长,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认为,一个地区在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均衡配置后,要进一步缩小校际间办学质量的差距,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就成为必然选择。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区将特色学校建设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战略和途径,加快学校特色发展步伐,探索构建起政府主导推动、学校主体参与和科研强力助推的发展学校特色、建设特色学校的格局。

 

中国教师报:渝中区如何通过科研助推学校特色发展?

 

沈成林:去年底,渝中区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重庆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及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特色学校发展专项课题《中心城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战略研究》结题评审暨课题成果表彰会。

 

此项课题的开展,正是我们通过科研助推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行动。

 

中国教师报:渝中区为什么选择“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战略”来专题研究?

 

沈成林:特色学校建设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诉求:首先,它要求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育优质化,从而使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教育和应有的发展;其次,它根据各个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和学校办学自主选择的创造性,以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第三,它以学校教育的特色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潜能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小学学校特色的研究,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很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征、规律和原则等等,也总结出了很多理想化的“模式”和“策略”,但其针对性不强,操作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对学校特色工作进行具体指导。重庆市内对特色学校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如何从区域整体推进的角度,引领区域所属范围内全部中小学校参与,促进区域内学校发展形成“一校一特色”的格局,从而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中国教师报:通过课题研究,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沈成林: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达成以下主要的研究目标:一是制定中心城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战略规划;二是构建区域整体培育特色学校的发展模式;三是建立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发展的运行机制。

 

课题创新成果 引领区域办学

 

中国教师报:能具体谈谈这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吗?

 

沈成林:目前,课题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提出了战略设计的三大原则,即整体推进与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原则;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行政主导与校本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校层面,特色发展的目标为:一校一特色  校校有亮点。它是注重以内涵式发展来提高教育质量的学校建设。课题组通过研究,提出了打造“特色团队、特色德育、特色教学、特色课程、特色文化、特色管理”等六种培育特色学校的模式。

 

在建立区域推进特色教育发展的工作运行机制方面,课题组提出“三维四要素”工作模式,建立“一体二维三点”的评估调控模式。

 

中国教师报:渝中区提出的“三维四要素”以及“一体二维三点”,具体指什么?

 

沈成林:“三维主体”具体指:实施政府主导推动策略,为特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着力突出教育研究机构的智力支持和桥梁纽带作用;强化学校主体参与,激活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需要将三方优化整合到区域整体推进工作机制中,发挥“1+1+1>3”的合力。

 

“四要素”特指校点布局调整工程、特色队伍工程、特色助学工程和校本研究工程。这四大要素是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内容。

 

“一体二维三要点”的评估调控方式中,“一体”指调控主体,即特色研究共同体;“二维”指调控标准,即“基础评估+特色评估”两个维度;“三要点”指调控方式,即特色专项经费、特色政策支持、特色激励机制。

 

中国教师报:这些创新研究成果,在区域整体推动学校特色建设上,成效如何?

 

沈成林:“中心城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战略研究”课题从2007年立项开展研究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渝中区学校特色建设的整体推进有了很大进步,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各校在不同程度上形成或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品牌。比如人和街小学的“人和教育”、求精中学的“精益求精”、大坪中学的女子足球、杏林中学“儒香校园”、精一小学“多彩民族教育”等。这些学校特色建设成果,正是在与学生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因此,我们一直强调,特色建设成果,一定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只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特色,才是真正的特色。

 

另外,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此项课题的成功开展,也验证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中心城区的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破解了发展难题,更为推进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找到了突破口。

 

中国教师报:今后特色学校建设的工作重点将放在何处?

 

沈成林:加快学校特色发展,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小学,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后几年,我们将全面推进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努力实现全区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继续深化特色学校建设,着力形成“一校一特色、校校有亮点”的办学格局,全面实现渝中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均衡发展。

 

链接·国外

 

国外特色学校研究

 

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致力于特色学校建设研究,美国、日本、韩国等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着手研究多样化、特色化的办学模式,他们不仅重视理论探索,更重视实证研究,同时纳入政府行为,进行统一规划与引导。

 

比如美国,一方面通过特许学校和合同学校,实现了学校办学形式的特色化和多样化;另一方面,为了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和教学,美国中小学实施了掌握学习、合作学习、分组教学、处方教学等特色化教育模式。英国通过制定的中等教育特色学校计划,帮助中等学校与私人赞助者结成伙伴关系,学校额外得到政府的资金资助,通过选择一些特色的科目建立与众不同的特征,达到提高标准的目的。日本中小学的教育也是以重视学习的个性化为目标,实施学校和办学的特色化改革。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737-4995288    技术支持:迪赛科技    进入后台